恩施茶香正飘出大山,试图闯荡出属于自己的“江湖”。
3月24日,2025年恩施玉露茶商大会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举行,来自各地的茶商代表当日与恩施茶企现场签约,签约总金额2.29亿元。
恩施玉露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蒸青针形绿茶,活动当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恩施市“蒸青茶传承核心保护区”称号,系全国唯一。
“蒸青茶传承保护核心区”授牌。主办方供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现场获悉,2024年,恩施市茶叶基地达到38.7万亩,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8.24%,占全州三分之一,带动31.2万茶农增收致富。
恩施玉露,纤细挺直,如剑,其蒸青古法曾几近失传。如今,已实现从"养在深闺"到成为"当家产业"的第一层淬炼。而当下,在“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战略的指引下,长于武陵山腹地的一片片绿叶,正走出大山,奔向更大的“江湖”,开启了二度问剑。
差点失传的恩施玉露
在恩施方言中,“露”与“绿”发音相似,而恩施“玉露”茶原名实为“玉绿”。
据传,1680年,芭蕉茶人蓝耀尚从饭甑上得到灵感,其采用的蒸青工艺源于唐朝,延续陆羽《茶经》所载“蒸之”“焙之”工艺,创制了针形茶,恩施玉露制作工艺自此逐步定型。
1686年, 《清一统志》记载:恩施“玉绿”被征为官衙礼品进贡,当朝皇帝盛赞其“胜似玉露琼浆”。此后,“玉绿”逐渐演变成了“玉露”。
湖北恩施大峡谷富硒生态茶园。视觉中国 图
历经千载,古老的蒸青制茶技艺在巴山峡川间传承不绝。时至今日,恩施玉露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蒸青针形绿茶品种。今年88岁的杨胜伟,便是这门千年古老技艺的忠实守护者与传播者。
初见杨胜伟,他佩戴着半框眼镜,布满老茧的双手正握着活动手册,说话时语速徐缓却有力,谈起茶的历史如数家珍。
与承袭家族衣钵的非遗传承人不同,杨胜伟的制茶功夫始于科班。孩童时的记忆里,他便喜欢与家人一起喝油茶汤,悄然间种下了他与茶的不解之缘。1956年,杨胜伟考上恩施农校,并被分配至刚成立的茶叶专业,开始了系统性学习制茶技艺之路。他未想到,在农校学到的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农业气象等专业知识,会在他往后的制茶生涯中显露意义。
现代恩施玉露理论和工艺奠基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胜伟。受访者 供图
1959年,杨胜伟学业期满,并留校担任老师。同年8月,他被选派到原浙江农业大学进行深造,四年后,面对浙江农业大学抛出的橄榄枝,他还是毅然选择回到恩施农校继续担任教师,决心服务家乡茶业发展。
回到恩施后,工作日潜心教学,到了周末,杨胜伟则会下乡去茶区操作实践。据他回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一方面,因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效率低下,复杂的技法使得传承者日渐稀少;另一方面,闭塞的交通条件使恩施玉露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
但恰巧的是,前期未能走出大山的“劣势”在后来成为了它的天然优势。杨胜伟解释称,恩施玉露的制作技艺保留了来自唐代的蒸青步骤,也在最大限度内保留茶叶的天然营养物质,使其拥有当前“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三绿特征。
“只要愿意学,我都愿意教。”为了守护这项非遗技艺,60多年来,杨胜伟言传身教,带出了两万多名徒弟。
2006年,恩施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性转变来临。这一年,杨胜伟带领科研团队,与茶业公司联合攻关,完成了“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课题,实现了恩施玉露的半机械化生产。三年后,恩施玉露又进一步实现了机械化连续化生产。
从“藏在深闺”到“当家产业”
工艺升级带来效率突破,也为当地发展带来了实质性改变。
“对于恩施而言,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中占据着重要角色。”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团队首席、国家茶体系岗位科学家尹军峰向澎湃新闻表示,他对恩施茶产业的变化有着深切的体会。
2015年,尹军峰赴恩施州农科院挂职时,全州茶叶种植面积为150万亩。“产业要发展,必须摸清家底、找准方向。”当年,他便带领团队历时三个月,走遍全州8个县市开展深度调研,系统梳理产业现状,最终形成了战略发展规划。
近乎同一时期,恩施茶产业迎来了众多关键性节点时刻。2014年,《恩施州茶产业链建设推进方案(2013-2017年)》确立了“品牌引领、抱团发展”的总体思路,把“恩施硒茶”作为州域公用品牌来打造,恩施茶产业正式进入品牌化经营时期。同年,恩施玉露传统制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2015年,恩施玉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恩施玉露和利川红茶成了国事活动“东湖茶叙”的用茶;2022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经年发展,茶产业已发展为恩施市第一大特色产业,并成为当地“三大名片”之一,与城市标签完成了深度绑定。
数据显示,2024年,恩施市GDP突破500亿元大关。据恩施玉露茶商大会上披露的消息,同年,恩施市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92亿元,占全州三分之一,带动31.2万茶农增收致富。
茶农在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村茶园采摘春茶。 恩施市委宣传部 供图
“每年都有新变化”,尹军峰称,挂职期虽早已结束,但他每年都会在春茶季返回恩施。在他看来,如今的恩施玉露无论是品牌知名度还是经济效益,都远超当年。
公开报道显示,2024年,恩施玉露入围中国茶品牌(区域公用品牌)TOP50,品牌价值达37.1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恩施市是全国首批“‘三茶统筹’先行县域”。在茶商大会举行期间,中国茶叶学会副秘书长薛晨调研参观恩施茶产业园时注意到,恩施茶学院、文化传播院、茶研究机构齐聚一园,在她看来,这一做法是在打通产业、科研、服务的生态链通道,让她看到了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为核心的“三茶统筹”战略在县域的落地细节。
二度问剑:出省、出海两步走
当前,恩施市定下新目标: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下一步怎么走?就在2025年恩施玉露茶商大会举行前一日,蒸青茶传承保护工作会召开,12位专家围绕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茶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展交流、建言献策。
“谁的思路转变得快,今后产业的发展就会更好”,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团队首席、国家茶体系岗位科学家尹军峰表示,当前我国茶产业正经历着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关键期,前瞻性布局和转型升级速度是各地茶产业未来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
在尹军峰看来,当前,消费者的饮茶习惯已悄然变化,工业茶饮这股春风仍将继续吹拂市场。在此背景下,在新消费业态下,谁能率先创造新式饮茶场景,并植入当地文化特色,便抢占了发展先机。
他指出,恩施茶产业要同时注重两大赛道的发展,以非遗传承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赛道,要进一步推出有文化标识的传统产品,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赛道,继续开发工业茶饮、新式茶饮等年轻化产品。
“传承与保护并非意味着圈地,而是要在市场中被认知、被体验、被消费。”尹军峰表示,传统茶品、现代茶饮共享“恩施玉露”的文化基因,在市场上将形成互补。
澎湃新闻注意到,去年4月初,新茶饮品牌“吾饮良品”上线了三款以恩施玉露为茶底的新品茶饮。而在4月底,武汉本土新茶饮品牌“爷爷不泡茶”推出了以恩施玉露为茶底的新品。
在2025年3月发布的《恩施市2025年度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到,将安排100万元资金,推进恩施玉露初加工产品多样化创新,开展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恩施玉露评审研究,同时推进恩施玉露深加工新产品研发,如新茶饮、新茶食等。
恩施市特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何远军表示,目前,恩施市已有5家企业承接新茶饮业务订单。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这些头部企业会将部分订单分发给周边企业协作生产,不仅提高了供应链效率,也减少了茶叶加工厂的设备闲置时间。
“我们希望可以创出新赛道”,何远军称,对于恩施茶产业而言,2010年是一个关键转折——随着高速与铁路的贯通,曾经以“天”计算的外省行程被大幅缩短,恩施玉露走出深山的步伐显著加快。
如果说“走出大山”是恩施茶产业的第一次突围,那么如今“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的战略,便是其二度“闯江湖”的号令。
恩施茶企数字化生产车间。熊建中 摄
何远军提到,早在2020年左右,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一家茶企就出口茶叶到东南亚及大洋洲,一年的高峰期出口量达600万美元。“在控制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恩施玉露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品质”,他表示,恩施希望既能提供大众消费得起的高品质茶叶,同时也能在出口茶领域,打开中高端市场。
《恩施市2025年度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的项目清单中提到,恩施市将安排9100万元的资金,提升茶叶品质、提高加工标准化、唱响区域公用品牌,鼓励茶企做大做强,让恩施茶走向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
上述方案还提及了2025年目标:恩施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恩施玉露”品牌价值突破 40 亿元。
依托盐茶古道千年历史积淀,这场从武陵深山走向世界的二度“问剑”,已然拉开序幕。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