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短短2个月就已向全球发起多轮关税行动。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0时,北京时间4月9日12时,美国白宫所谓的“对等关税”砸向全球经济体。钢铝、汽车、芯片乃至即将出台的药品关税,都成为特朗普的“扫射目标”。
在诸多受冲击的行业中,汽车产业首当其冲。此前,特朗普已宣布对所有外国制造的汽车加征25%关税,将汽车这一跨国协作高度紧密的产供链体系撕开一道裂缝。特朗普4月9日又表示,对大部分国家暂停征收关税90天,但仍然保留了10%的通用关税。
当地时间2025年4月9日,德国埃森,一直未售出的新车停放在物流中心的停车场。视觉中国 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特朗普政府对汽车加征关税将产生双重削弱效应:一方面,进口限制政策将直接压缩美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参与度;另一方面,本土市场规模的收缩将反向制约其汽车制造业的扩张潜力,形成“市场-生产”的双向萎缩闭环。
制药产业同样未能幸免。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4月8日,特朗普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他表示,美国并不生产自己的药品和其他改善健康的产品。美国药品的价格往往比有药品生产的国家高出很多倍。特朗普认为,一旦对药品征收关税,制药公司将在美国开设工厂,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
车企和药企面临艰难时刻
据央视新闻消息,因特朗普宣布提高进口汽车关税,当地时间4月7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决定暂停向美国经销商交付新车。奥迪公司称,所有在4月2日之后运抵美国的车辆将被暂时扣留,不会移交给经销商,“经销商现在应集中精力减少库存”。据报道,奥迪目前在美国有37000多辆不受新关税影响的汽车可供出售,大约能满足两个月的市场需求。
此前,英国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公司也宣布,自4月7日起的一个月内暂停向美国出口整车,以应对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带来的影响。捷豹路虎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是企业应对“新贸易条件”的短期措施之一。
与此同时,美国本土汽车产业也正遭受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重创。近日,《华盛顿邮报》刊文称,以汽车产业闻名的“密歇根州正成为特朗普‘贸易战’的‘实体战场’”。报道称,汽车行业高管们已进入“备战”模式,大量囤积进口零部件,与供应商就价格上涨展开博弈,并成立“作战室”以研究如何削减成本。
汽车企业斯特兰蒂斯当地时间3日表示,受美国进口汽车关税政策影响,该公司决定裁撤其五家美国工厂的900名员工,并暂停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两家装配厂生产业务。
再以通用汽车为例,该公司在墨西哥生产多款皮卡车型。该公司上月表示,可通过加速进口等短期措施抵消高达50%的关税成本。但若最终被迫将更多生产从墨西哥转移至美国,其劳动力成本将会上升。根据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数据,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工厂生产GMC Sierra和雪佛兰Silverado的工人时薪(约32美元),是墨西哥工厂生产同款车型工人时薪(约3.2美元)的十倍。
“美国将来恐会成为世界上生产汽车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屠新泉说。
密歇根州咨询公司安德森经济集团估计,关税将使许多在美国市场的新车价格上涨2500美元至1.2万美元,豪华进口车价格涨幅甚至高达2万美元。这将使新车价格进一步超出消费者承受能力——当前美国新车均价已达约4.8万美元。据彭博社报道,法拉利已计划将部分车型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价格提高10%。
在医药领域,虽然特朗普在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时暂时豁免了进口到美国的药品,但行业仍在为特朗普可能在近期实施的药品关税计划做准备。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8日,欧洲制药公司在与欧洲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会议上警告称,美国的关税将加速该行业从欧洲转向美国的趋势。制药行业贸易游说组织EFPIA(成员包括欧洲制药巨头拜耳、诺华、诺和诺德等)表示,已呼吁欧盟推动“迅速而根本性的行动”,以减轻向美国“外流的风险”。
另据《福布斯》网站4月4日报道,诺和诺德、礼来等一些制药公司已斥资数十亿美元扩大在美国的生产规模,但预计新工厂建设需数年时间才能完成。而对于制药大国印度来说,荷兰国际集团(ING)医疗保健分析师迪德里克·斯塔迪格(Diederik Stadig)分析指出,印度制药商则不太可能将生产转移到美国,因为印度的生产成本要低许多,即便印度公司最终决定迁往美国,新工厂的建设也将需要大约10年时间。
瑞士医药健康品牌Kingnature中国区总经理王漪川向澎湃新闻指出,从长期应对策略来看,大型企业或许会通过技术转移、生产转移等方式满足美国市场要求,但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进入美国市场的道路将基本被阻断。
“中小型企业若无法在本国实现研发生产,需投入巨额资金进入美国市场,同时还需解决当地就业以及与总部沟通协调等问题,上述因素都会迫使中小型医药企业很可能不再将美国市场视为首要目标。”王漪川说。
产业链重构的成本与风险不容小觑
从全球供应链视角观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各国车企的冲击呈现显著差异。屠新泉分析指出,日韩车企,尤其是日本,因本土市场容量有限且出口依存度高,美国市场波动对其整体业绩影响显著,可能承受较大压力。
4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回应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时表示,“这对日本来说如同国难”。而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已于3日开始执行。
据央视新闻报道,日本无限合同会社首席经济学家田代秀敏表示,按照4月3日的数据,日本丰田汽车将减少27%的利润,本田汽车将减少28%的利润,马自达将减少139%的利润,日产汽车甚至会减少300%的利润,“如此一来,马自达和日产很可能在决算时出现赤字。”
同时,由于汽车产业关联众多行业,日本国内钢铁、销售等相关产业也将受到打击,涉及就业人数达558万。瑞穗研究与技术公司调查部主任小野亮表示,如果“汽车关税”长期化,日本经济将面临空心化风险。
除日本外,屠新泉着重指出,“墨西哥与加拿大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区核心成员,其深度嵌入美国汽车产业链的产业特征,将使其成为本次关税政策调整的最大承压方”,“关税壁垒的设立将直接抬高生产成本,削弱产品竞争力,对两国汽车产业造成实质性冲击”。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是“制造业回流”的延伸,旨在重构以美国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链闭环。屠新泉进一步分析道,特朗普对“第三国零部件借道中转”一直保持警惕——特别是担忧中国零部件通过墨加两国进入美国市场。这种疑虑促使美国不仅要求提高整车北美本地化率,更试图通过追溯上游供应链来强化“美国成分”占比。
“北美地区经过数十年深度整合已形成精密的分工网络,墨加两国承担着美国汽车工业的‘近岸外包’角色,若强行切断这种联系,产业链重构的成本与风险不容小觑。”屠新泉说。
而类似产业链重构转移的成本对医药行业同样不可忽视。
礼来公司首席执行官大卫·里克斯也警告说,特朗普决定征收广泛关税最终可能会损害制药行业的药物研发。“我们不能违反协议,所以必须承担关税成本,并在公司内部做出权衡。通常情况下将导致裁员或削减研发投入,我预计研发会首当其冲。”
在王漪川看来,一旦药品关税落地,“短期来看企业需快速评估受冲击产品线、调整供应链布局、优化产能配置以控制成本,同时应对可能引发的裁员压力与合规风险”。但更深远的影响将体现在全球医药行业的创新力与竞争力上。“并非所有研发与生产人员都愿意或能够迁往美国,特别是对中小型医药企业来说,若想在本国之外新建生产研发基地,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
一位美国药品采购企业高管表示,“药品不是汽车,你不能等三年才拿到药。”此外,“若企业仍需进入美国市场,就不得不承担关税带来的成本,这将最终传导为美国患者更高昂的医疗支出。”王漪川说道。
医药产业的民生属性使得单边保护主义最终演变为对本国公共健康体系的隐性征税。
荷兰国际集团医疗保健分析师斯塔迪格估计,若美国对所有进口药品加征关税,低价仿制药每片价格可能上涨最高0.12美元,每年额外支出约42美元,而高价药品如抗癌药物的价格可能飙升最高达1万美元。
多伦多大学、柏林赫尔蒂行政学院和匹兹堡大学近日发布一项报告显示,美国市场上价值30亿美元的药品依赖加拿大生产,若对药品加征关税,成本可能增加7.5亿美元;若将关税进一步扩展至中国、印度和欧洲等其他出口方,可能会加剧预测中的负面影响,包括医疗费用进一步上涨和药品供应中断。
不过,屠新泉在采访最后也提及其中关税政策走向仍存变数的可能性,“若汽车关税措施短期内导致美国车企利润大幅缩水或产能萎缩,特朗普或将做出政策调整——可能重启谈判、推动出台新的美墨加协定条款、进一步提高原产地标准等,在确保产业链控制权的前提下维持区域合作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数日市场暴跌与经济衰退担忧升温后,特朗普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宣布对全球多数贸易伙伴实施的高关税将暂停90天,但对中国的关税税率则调高至125%。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Francois Villeroy de Galhau表示,特朗普决定暂停加征关税是“恢复经济理性和一点现实主义的开端”。
有话要说...